全能旅行變焦鏡頭深度評析:騰龍 25-200mm F2.8-5.6 G2 對決 適馬 20-200mm F3.5-6.3

1. 引言

全片幅無反光鏡相機市場正持續擴大,帶動了輕巧、多功能「一鏡到底」(All-in-One) 變焦鏡頭的需求。這類鏡頭旨在為旅行攝影師與日常記錄者提供便利,避免頻繁更換鏡頭的麻煩,同時覆蓋從廣角到望遠的廣泛焦段。在這一不斷創新的市場中,兩款備受矚目的產品引發了廣泛討論:適馬(SIGMA)率先發布了開創性的 20-200mm F3.5-6.3 DG Contemporary 鏡頭,以其前所未有的超廣角起點震驚業界;緊隨其後,騰龍(TAMRON)則宣佈將開發其備受讚譽的 28-200mm F2.8-5.6 Di III RXD (Model A071) 的後繼產品,即 25-200mm F2.8-5.6 Di III VXD G2 (Model A075)  

這兩款鏡頭均為全片幅相機設計,且皆提供 Sony E 接環版本,它們代表了鏡頭製造商在全能變焦領域兩種不同的設計哲學:是犧牲部分光圈來換取極致廣角視野(適馬),還是堅守大光圈起點同時拓寬焦段並全面升級性能(騰龍)。本報告旨在為攝影愛好者與專業人士提供一份深度分析,從核心規格、光學性能、自動對焦技術到實際應用取捨等層面,全面評估這兩款鏡頭的優勢與劣勢,以協助用戶做出明智的選購決策。  

2. 核心規格與設計理念對比

要深入理解這兩款鏡頭的設計取捨,首先必須審視其核心技術規格。以下表格提供了兩款鏡頭在關鍵數據上的直接對比:

規格項目騰龍 25-200mm F2.8-5.6 G2 (Model A075)適馬 20-200mm F3.5-6.3 DG Contemporary
鏡頭名稱25-200mm F/2.8-5.6 Di III VXD G2 (Model A075)20-200mm F3.5-6.3 DG Contemporary
對應接環Sony ESony E, L-Mount
焦距範圍25-200mm (8x 變焦)20-200mm (10x 變焦)
最大光圈F2.8 (廣角端) - F5.6 (望遠端)F3.5 (廣角端) - F6.3 (望遠端)
最小光圈F16-32F22-40
鏡身重量

未定 (前代 A071 為 575g)  

550g (L-Mount)  

鏡身尺寸 (長度)

未定 (前代 A071 為 117mm)  

115.5mm (L-Mount) / 117.5mm (E-Mount)  

濾鏡口徑

67mm  

72mm  

光學結構未定

18 片 14 群 (1 FLD, 3 SLD, 4 非球面)  

光圈葉片數

7 片 (圓形)  

9 片 (圓形)  

自動對焦馬達

VXD (線性馬達)  

HLA (線性馬達)  

最大放大倍率

1:1.9 (廣角端 25mm)  

1:2 (焦距 28-85mm)  

最近對焦距離

未定 (前代 A071 廣角端為 0.19m)  

16.5cm (28mm) / 25cm (廣角) - 65cm (望遠)  

特殊功能

TAMRON Lens Utility™、變焦鎖定開關  

變焦鎖定開關、對焦模式切換、防塵防滴  

從上表可以清楚看出,這兩款鏡頭在設計上存在顯著差異,這直接反映了它們各自的產品定位。適馬 20-200mm 以其獨有的 20mm 超廣角起點傲視市場,實現了前所未有的 10 倍變焦比 。騰龍 25-200mm G2 則延續了其前代產品(Model A071)的輕便性,並將廣角端從 28mm 擴展至 25mm,以更快的 F2.8 起始光圈作為其主要賣點  

在物理設計上,兩者都旨在實現極致的輕量與緊湊。適馬 20-200mm 的鏡身重量為 550 克,長度為 115.5mm(L-Mount 版本)。騰龍 G2 則承諾「維持小巧體積」,其前代產品的重量為 575 克,長度為 117mm 。在實際使用中,兩者在體積與重量上的微小差異幾乎可以忽略。然而,濾鏡口徑的選擇則體現了不同的設計理念:騰龍大部分全片幅無反鏡頭,包括這款 G2 鏡頭,都採用統一的 67mm 濾鏡口徑 。這為已擁有騰龍其他鏡頭(如 17-28mm 或 28-75mm)的用戶提供了便利,可以共用濾鏡,從而降低了總體成本並減輕了攝影包的負擔 。相較之下,適馬 20-200mm 採用了 72mm 濾鏡口徑  

3. 光學性能與影像品質評估

3.1. 核心取捨:光圈 vs. 超廣角

兩款鏡頭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它們對焦段與光圈的權衡。騰龍 25-200mm G2 以 F2.8 的廣角端最大光圈作為其主要特色,這比適馬 20-200mm 的 F3.5 起始光圈領先整整一檔 。在相同 ISO 與快門速度下,F2.8 能夠捕捉兩倍的光線,這不僅在低光環境下能獲得更佳的影像品質,也使得攝影師在廣角端更容易創造出淺景深,特別適用於人像或主題式攝影  

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這兩款鏡頭的光圈均為可變設計。騰龍的前代產品 28-200mm 在變焦時光圈下降得相當快,據使用者經驗分享,在 75mm 焦段時已降至 F4 。適馬 20-200mm 的光圈同樣在變焦過程中迅速變窄,在 35mm 處就已達到 F4.5,在 80mm 左右時則達到 F6.3 。這意味著兩款鏡頭的光圈優勢都集中在廣角端。因此,核心的決策點在於:使用者是否願意為騰龍在 25mm 焦段的 F2.8 大光圈所帶來的低光表現與景深控制能力,而放棄適馬獨有的 20-25mm 超廣角視野。對於風景或建築攝影師來說,這 5mm 的焦段差異可能意義重大,足以改變構圖的可能性  

3.2. 解像力、畸變與像差控制

作為緊湊型高倍率變焦鏡頭,兩款產品在光學設計上均高度依賴數位校正以實現輕量化。適馬 20-200mm 的實際評測結果證實了這一點 。儘管其在 20mm 廣角端的中心解像力表現極佳,達到 4800-5000 線的高水準,但邊緣畫質相對偏軟,導致整體解像力評價僅為「非常良好」  

更重要的是,該鏡頭的原生畸變非常顯著。在未開啟機身內校正功能的情況下,20mm 焦段會出現明顯的「鬍鬚型」畸變,而從 50mm 至 200mm 的長焦端則會出現極端的「枕型」畸變 。評測指出,這種設計是為了在實現輕量化的同時,能涵蓋如此寬廣的變焦範圍而做出的必然妥協。這意味著鏡頭的最終影像品質與其搭配的機身校正演算法緊密相關 。對於習慣拍攝 RAW 檔並在後製中手動處理的攝影師來說,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隱性成本。  

3.3. 微距與近攝性能

在近攝能力方面,這兩款鏡頭均展現了卓越的「半微距」性能,但實現方式各有千秋。騰龍 25-200mm G2 能夠在 25mm 的廣角端實現 1:1.9 的最大放大倍率 。這種廣角微距拍攝模式允許攝影師在極近距離捕捉主體的同時,將廣闊的背景納入畫面,創造出具有環境感的戲劇性近攝效果 。這對於生態攝影師捕捉花卉或昆蟲與其周遭環境的關係尤其有用。  

相較之下,適馬 20-200mm 則在 28-85mm 的中焦段實現 1:2 的最大放大倍率 。這種設計使得攝影師可以在稍遠的距離進行拍攝,避免鏡頭在近距離拍攝時遮擋光線或在主體上投下陰影。此外,利用中長焦段的壓縮感與淺景深,適馬的微距功能更能有效地將主體與背景分離,創造出經典的、虛化效果強烈的近攝影像 。因此,微距能力的比較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勝負,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方式。  

4. 自動對焦與操控性

4.1. 自動對焦馬達技術

自動對焦性能是全能變焦鏡頭的關鍵指標,尤其是對於捕捉動態場景或錄影的用戶而言。這兩款鏡頭都採用了先進的線性對焦馬達技術。騰龍 G2 將其前代產品的 RXD 步進馬達升級為性能更優異的 VXD (Voice-coil eXtreme-torque Drive) 線性馬達 。VXD 馬達以其出色的速度、精準度與安靜性著稱,尤其在追蹤快速移動的主體時表現出色  

適馬 20-200mm 則採用了其自家的 HLA (High-response Linear Actuator) 線性馬達,同樣以高速、精確且安靜的對焦性能聞名 。儘管兩款鏡頭的對焦速度在伯仲之間,但騰龍 VXD 鏡頭所支援的  

TAMRON Lens Utility™ 軟體為其帶來了獨特的優勢 。這款軟體允許使用者進行深度客製化,例如設定 A-B 點對焦、調整對焦環的線性/非線性反應、以及自訂功能按鈕 。這使得騰龍 25-200mm G2 在影片拍攝者和需要精準控制的混合型創作者中,具有更強大的功能客製化潛力。相較之下,適馬雖也支援對焦環的線性/非線性切換,但該功能通常僅限於 L-Mount,且需要搭配 USB Dock  

4.2. 人體工學與設計

除了核心性能,鏡頭的操控性與人體工學設計也直接影響用戶體驗。兩款鏡頭都具備變焦鎖定開關,可防止鏡頭在攜帶或垂下時因重力而意外伸出 。騰龍 25-200mm G2 宣稱其外觀表面與環體手感均有全面升級 ,而適馬 20-200mm 也具備防塵防滴結構與防污塗層,能夠在惡劣環境下使用  

此外,這兩款鏡頭都省略了光學防手震功能 。這是一個合理的設計,因為目前大多數全片幅無反相機都內建機身防手震 (IBIS),能夠在廣角至中焦段提供有效的穩定效果。然而,對於沒有 IBIS 的相機或在望遠端拍攝時,光學防手震的缺失可能仍會影響影像的穩定性  

5. 優勢與劣勢深度解析

騰龍 25-200mm F2.8-5.6 G2:

  • 主要優勢:

    • 領先的 F2.8 起始光圈: 這是其相較於適馬鏡頭最顯著的優勢,在廣角端提供了更佳的低光表現和景深控制能力 。這使其在人像、室內或夜景攝影中更具優勢。  

    • 極致的微距性能: 1:1.9 的廣角端放大倍率為創意近攝提供了更大的彈性,可同時捕捉主體與其周圍環境  

    • 新世代性能升級: VXD 馬達與 TAMRON Lens Utility™ 的支援,大幅提升了對焦性能與功能客製化能力,特別對影片創作者具有吸引力  

    • 系統化優勢: 統一的 67mm 濾鏡口徑方便現有騰龍用戶共用濾鏡,節省額外開支與攝影包空間  

  • 主要劣勢:

    • 焦段廣度略窄: 25mm 的廣角起點相較於適馬的 20mm 缺乏超廣角視野,對於追求極致廣角風景的攝影師而言,可能需要額外攜帶一顆超廣角鏡頭  

    • 上市時間與價格未知: 目前仍為開發中產品,最終規格與價格尚未確定  

適馬 20-200mm F3.5-6.3 DG Contemporary:

  • 主要優勢:

    • 獨特的 20mm 超廣角起點: 提供前所未有的焦段覆蓋,使其成為市面上最廣的全能變焦鏡頭,尤其適合風景、建築與室內攝影  

    • 卓越的便攜性: 儘管焦段寬廣,但鏡身極為輕巧,完美符合旅行攝影的需求  

    • 出色的逆光表現: 先進的鍍膜技術有效抑制眩光與鬼影,確保在複雜光線環境下仍能獲得高對比度的影像  

    • 高度依賴軟體校正: 儘管這也是一個劣勢,但從設計角度來看,這種取捨使得在輕量化與寬廣焦段之間得以實現完美的平衡  

  • 主要劣勢:

    • 較小光圈: F3.5-6.3 的光圈在低光環境下表現受限,且較難營造強烈的背景虛化效果  

    • 高度依賴軟體校正: 顯著的原生畸變與暗角需要機身或後製軟體進行校正,否則將影響影像品質  

    • 無光學防手震: 在望遠端或錄影時,若相機無內建防手震,穩定性可能會受到影響  

6. 市場定位與選購建議

6.1. 價格與發售策略分析

適馬 20-200mm F3.5-6.3 DG Contemporary 已正式發售,售價為 999 美元(約新台幣 29,980 元)。騰龍 25-200mm F2.8-5.6 G2 預計於 2025 年秋季上市,但價格尚未公佈 。這使得騰龍 G2 的最終價格成為其市場競爭力的關鍵。如果其定價能與前代產品(約 699 美元)相近,它將成為極具性價比的選擇 。若最終價格與適馬接近,則競爭將完全取決於消費者對光圈與焦段的個人取捨。騰龍發布開發消息的時機也可能產生「觀望效應」,部分潛在買家會暫停購買適馬鏡頭,直到能對兩者進行實質比較  

6.2. 目標用戶情境與最終選購指南

在選擇這兩款鏡頭時,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,只有「更適合」與否。最終的決策應取決於攝影師個人的創作風格與拍攝優先順序。

  • 選擇適馬 20-200mm DG Contemporary 的用戶: 如果您是一位風景攝影師、城市漫遊者或建築攝影愛好者,特別看重超廣角鏡頭所帶來的寬廣視野。您需要一顆能夠捕捉宏偉建築、城市天際線或遼闊風景的一鏡到底鏡頭,並且習慣使用機身校正或在後製中處理畸變。您不介意犧牲部分光圈,且相機本身已具備機身防手震功能。

  • 選擇騰龍 25-200mm F2.8-5.6 G2 的用戶: 如果您是一位人像攝影師、街頭攝影愛好者或混合型創作者,重視大光圈帶來的淺景深效果和在廣角端的低光性能。您熱衷於近距離特寫,並享受廣角微距所帶來的特殊透視感。您已擁有其他騰龍鏡頭,希望共用濾鏡,並期待 G2 世代在對焦速度與功能客製化上的全面升級。

7. 總結與最終結論

騰龍 25-200mm F2.8-5.6 G2 與適馬 20-200mm F3.5-6.3 DG Contemporary 代表了當代全能變焦鏡頭市場上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哲學:光圈 vs. 焦段。兩家製造商都在有限的體積與重量內,進行了卓越的工程取捨,以滿足不同用戶的核心需求。

適馬 20-200mm 以其獨特的 20mm 超廣角起點,填補了市場上的一個空白,為追求廣闊視野的攝影師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單鏡解決方案。它是一款為特定需求而生的專業工具,其在光學上的妥協是為了實現焦段覆蓋的必然選擇。

騰龍 25-200mm G2 則延續了其前代產品的成功基因,並在廣角端與性能上進行了有意義的升級。憑藉其 F2.8 的起始光圈、出色的微距能力與先進的 VXD 對焦系統,它無疑是為那些更看重低光表現、淺景深效果和功能性的攝影師而設計的。

最終的決策,取決於攝影師個人的創作風格與拍攝優先順序。這兩款鏡頭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,只有「更適合」與否。對於渴望超廣角視野的攝影師來說,適馬是當前唯一的選擇;而對於那些更看重低光性能和微距能力的用戶來說,騰龍 25-200mm G2 憑藉其全面升級的規格,無疑是更具吸引力的選擇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Sony 70-200 f4 g2的鏡頭跟騰龍70-180 f2.8 g2的鏡頭主要的功能差異及應用場景差異

相機的中的包圍式曝光是甚麼意思?

利用拍攝角度調整人像與背景相對位置